中新社日喀則4月27日電 題:西藏最大佛門醫院:懸壺濟世 利樂眾生
  中新社記者 貢桑拉姆 曾嘉
  “這裡的顧繡啦(對僧人的尊稱)很慈悲,態度好也很用心,醫葯費很便宜。”4月的一個周末,西藏日喀則地區農民米瑪普赤手捏著一張當地民政部門的福利院開具的就醫證明,席地坐在扎什倫布寺醫院二層閣樓一角,等待醫生就診。
  扎什倫布寺是中國藏傳佛教的格魯派寺院,歷代班禪活佛的駐錫地。在清晨的陽光下,扎什倫布寺的佛殿和經堂逶迤於山麓之便,鱗次櫛比,錯落有致,該寺醫院就坐落在大門右側一隅,由兩層藏式小樓合圍而成,前後兩院綠草茵茵,恬靜寧謐。
  走進醫院極不起眼的小門,便能聞到撲面而來的藏藥香味,生產藏藥丸的機器在轉動著,院內的欄板上展示著針灸、放血等藏醫特色療法,以圖文並茂揭開藏醫神秘的面紗。
  該醫院是在十世班禪的倡導下於1954年正式成立,當時其服務對象主要為僧人。上海第二批援藏曾投資70多萬元人民幣,擴建醫院並於2003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如今,醫院有18名醫師,他們每天身穿絳紅色袈裟,再披上白大褂在此懸壺濟世,全寺800多名僧人足不出寺便能得到診病。
  該醫院以“藏醫特色為主,藏西醫結合”的診病方法,每天平均為180多位患者診治,每年就診的農牧民患者達6萬多人,寺內的僧人數不計其中,而在這並不寬敞的院落內,口腔、化驗、放射、B超等應有盡有。
  院長扎西桑珠告訴中新社記者,他們每天上午為患者就診,下午生產藏藥,目前醫院按照傳統的藏藥製法生產藏藥多達112種。記者看到,這裡除了僧人,前來就醫的患者多為來自當地農牧區的民眾,在醫院各科室門前往來的患者絡繹不絕。
  “現在好些了嗎?頭痛有沒有緩輕一些?”米瑪普赤手裡依然捏著那張證明,可醫生見她坐下便耐心詢問其病情,觀其面色,觸其前額。在醫師與患者背後的牆壁上貼著繪有藏醫傳統診斷方法的一幅唐卡(卷軸畫),即首見於《四部醫典》中的“樹喻”。
  在藏傳佛教的唐卡中描繪了兩根樹幹,每根樹幹自生出數條樹枝,樹枝再生樹葉,葉子呈現藍、黃、綠等代表不同病癥的顏色。藏醫學認為,三色分別代表“隆、赤巴、培根”(即譯為氣、膽、痰或風、火、粘液),這三種要素是構成人體併進行生命活動的物質及其能量的基礎,同時也是產生一切疾病的根本因素。
  在藏醫學的傳承過程中,藏族以這獨特的“三元素論”,描繪生動的比喻,向人們展示整個醫學的內容,這種“樹喻”是藏醫的一大特色,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獨一無二。扎什倫布寺醫院的醫師嚴格遵循望、觸、問等診斷方法,診斷和解除患者的病痛。
  扎西桑珠坦言,這裡的每位醫生承傳藏醫精髓,謹遵十世班禪大師的教誨,秉承慈悲向善,利樂眾生,盡可能地為患者排憂解難,對養老院、孤兒院、貧困家庭患者減免收費,“我們不為追求經濟效益,不為謀得自身利益,以前是這樣,現在依然沒變”。
  “還有來自西藏其他地區的患者,甚至有許多境內外的游客前來就診、買藥,醫師們良好的醫術和耐心的服務態度,贏得了很好的口碑”,扎西桑珠如是說。(完)  (原標題:西藏最大佛門醫院:醫師穿袈裟再披白大褂懸壺濟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h52nhjbi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